您好,欢迎来到12图资源库!分享精神,快乐你我!我们只是素材的搬运工!!
  • 首 页
  • 当前位置:首页 > IT资讯 > 最新资讯 >
    中关村变脸:一个时代的终结,曾经让人又爱又恨
    时间:2016-07-25 00:04 来源:网络整理 作者:12图资源库 浏览:收藏 挑错 推荐 打印

    海淀图书城不再,中关村电子卖场不再,一个时代不再。中关村无可避免地在迭代中完成了“定位升级”。

      曾经的中关村,是一个让人又爱又恨的地方。

      提到这里,大多数人会联想到鼎好电子商城(下称鼎好)、海龙电子城(下称海龙)、中关村e世界门口那些需要到处揽活的黑导购,卖场里密密麻麻的小柜台、五花八门的各式配件,以及川流不息的人群。特别在电脑攒机时代,中关村就像是一个开放的组装工厂一样,满足着不同人群对 IT 产品的不同需求。

      但随着卖场内的无序竞争所带来的假货、翻新产品横行,中关村电子卖场的口碑也一落千丈,进而被主打 B2C 模式的互联网电商所挤压。人们越来越习惯于在价格透明的网上商城购物,品牌意识也越来越强。中关村电子卖场也一改往日人头攒动的火热景象,开始走向萧条。

      那些柜台里的小老板们也尝试过改变。他们在淘宝上开店,注册公司后想办法成为京东的供应商,有的则从“卖电脑”、“卖手机”转为“修电脑”、“修手机”。

      尽管如此,中关村的迭代之变仍然无可避免地到来。2011 年太平洋电脑城关门歇业,之后中关村e世界在 2016 年春节后发布公告,称将以整体或整层的方式出租,统一经营,不再从事电子卖场的业务。在中关村西区,以中关村创业大街为代表的新型业态已经成为这一地区的新坐标,一大波创业空间随之涌现。

      2016 年 7 月 7 日,地理位置绝佳的海龙也贴出《通知》称,“即日起停止营业,进行升级改造”。

      卖场时代的中关村就只剩下还在坚持的鼎好。除了“电脑城”、“中国硅谷”、“创业园”这些既有标签外,未来的中关村还会有哪些新的标签?

      1

      老赵和他爱人的柜台便在鼎好A座三层一个靠边的位置上。柜台面积不大,至多三四平方米,柜台后方的货架上一半摆满了墨盒、硒鼓等打印耗材,另一半则被杂乱的各式数据线所占满。

    中关村变脸:一个时代的终结,曾经让人又爱又恨


    中关村鼎好地下一层手机卖场。摄影:吕萌

      那是周三,海龙关门的前一天。和其他工作日一样,整个卖场里依然没什么顾客,有的只是看电影、看电视剧、打游戏的摊主。生意相对好的还能雇一名导购帮忙,不景气的则多是夫妻档。

      老赵没有雇人。问及生意如何时,老赵反问,“还能怎么样?混一天是一天呗!”这种状况已经说不上持续了多久,但他不完全认同“是电商冲击抢了他们的饭碗”。

      “我们都在淘宝上有自己的店铺,但网上销售最多只占我们整体销售的 10%-20%。市场经济状况不好,政府采购也收紧,大单子没有,生意肯定好不到哪去。”老赵说。

      即便如此,他也没想过干脆关掉摊位,离开中关村去做点别的。在他眼里,现在哪个行业都不好做,与其重新进入一个陌生领域,还不如做自己擅长的。“毕竟我做这行有十年了。原来我们大量库存,现在也都消化得差不多了。只要鼎好不关,就算店面剩一小半我们也会坚持到最后。”

      和老赵想法类似,还有很多商家都是走一步看一步。他们觉得自己没什么话语权,就像动物园服装批发市场搬迁一样,“人家让我们走就得走,要是生意做大了谁也不会在这待着”。

    中关村变脸:一个时代的终结,曾经让人又爱又恨


    散落的电子产品模型。摄影:吕萌

      但在十几年前,中关村完全是另外一番景象。

      有媒体曾报道,1999 年开业的海龙大厦在随后几年的日均客流量都在 3 万-4 万人次,到 2006 年底,共有超过 7000 万人次的客流涌向中关村。1997 年,为了缓解海淀大学区和中关村卖场周边的交通拥挤状况,北京市政府还曾砍掉路旁几十年树龄的大树来拓宽路面。

      于 1998 年开始的首届“中关村电脑节”成为当时中关村地区最重要的活动,一直到 2010 年始终保持着每年一届的频率,举办第二界参与人数即达到 20 万人次。在以电子卖场为主的时代,外界常常评论中关村为“中国信息产业的发源地和摇篮,已成为中国计算机领域研究水平最高、市场规模最大、厂商数量最多、人才资源最密集、电子配套设施最齐全的地区”。

      已经到纳斯达克敲过钟的京东创始人刘强东,也曾是中关村大街上的众多摊主之一,当时的主业是卖光盘。但与老赵等人不同,在 1999 年看到硬件产品的利润急剧下滑后,刘强东没有选择寻找其他高毛利的产品再卖,而是开始在服务上做点不一样的事,例如买刻录机送傻瓜式多媒体系统,承诺不卖假货,任何时候可以找刘强东维修退货等等。

      后来的故事,已经被很多媒体报道过。刘强东因非典面临巨大库存,但同时因祸得福,有了早期的网络(论坛)订单,B2C 电商模式逐步成型。

      刘强东曾说过,“沙漠中沙粒无数,最幸运的沙子,也只是偶尔能够浮到表面上来,享受一次阳光、享受一次春风而已。当然,还有很多粒沙子,可能一辈子没有见过任何阳光,一直埋没在下面。”

      在中关村,被埋在下面的“沙子”显然更多。

      2

      2000 年至 2006 年是中关村电子卖场发展的黄金时间,但其过往的辉煌并没有让中关村真正成为中国的“硅谷”。电子卖场的萧条早已显现,只是那个时代饱含了太多人的回忆,以至于我们不愿意正视过往时代的没落。

      “电子卖场是时代的需要,那时除了技术创新更需要市场创新,即满足消费者的需要。这种需要还没到上网购买的阶段,更多是价格便宜的需求。”创业黑马园区事业部副总经理董博很早便开始接触中关村管委会和海淀政府的相关人士,他的一些看法有助于我们从政策角度来理解中关村地区的变迁历史。

      董博认为,中关村近十年的变化既是技术创新的变化,更是商业模式的变化,不断有新的产业涌现,并产生聚集效应。

      2007 年左右,在中国 IT 界数一数二的大型企业,如联想、方正、四通、紫光、同方、用友等都从中关村踏上了发展之路,在这里设立总部。其他一些当时新兴的企业,如华为、中兴、大唐、海尔、海信等,也都将中关村作为产品开发基地。包括微软、英特尔、摩托罗、惠普、三菱、诺基亚等国际知名大公司,都相继在中关村及其周围地区建立中国区总部或产品研发中心。

    (责任编辑:admin)